言情吧 - 其他小说 - 明天子在线阅读 - 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银流向

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银流向

        第一百一十三章        大明的金银流向

        汪岳说道:“既然贵人如此看重小人,小人也就冒昧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汪岳沉吟片刻,说道:“其实银荒之事,几年就有了,只是北京情况要远远的好过其他各地。因为北京是天子脚下,南北要冲之地,天下金银皆汇集在此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朝廷每年赋税过千万之数,从各地聚集在北京,而这些赋税大体从南而来,用之北方,之前与瓦刺交战多用于经费。而今却也多用于北方水利驰道之用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总体来说,这十几年从来是南银北送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京城大军数十万,少府之下数十万,乃至于官员小吏,数不胜数,我估算一下,一年朝廷发给北京上下的银两,就有近千万之数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故而,北京之银,在整个天下来看,已经是最多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今年北京银荒,其实是南方银荒波及到北方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祁镇一听,心中震动非常。细细咀嚼,却不无道理。

        虽然大明南北货物流通从来不少,通过运河,海运,还有寻常陆运。北京附近的经济圈,与江南这一片大明最发达的经济圈,并非没有交集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是总体上来说,汪岳说的并没有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 从朝廷拨款而论,除却之前南方几场战事之外,都是用于北方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也是朱祁镇有意平衡南北的政策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是他却忽略了这一点。

        那就是而今的中国,其实不能视为一个整体的完整的市场。

        南北之间的交通与地域差距,将整个中国分割成了不同的部分。而大明政府,却是其中最强大的经济体。

        政府的举动与倾向,自然决定了白银的聚集方向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了,这种自然的商业贸易,也会纠正一下,比如北方就从南方卖进大量的货物,布匹什么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也能让白银回流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是这种回流并不是完全平衡。

        正因为汪岳的钱铺非常大。各种网点之间的交流才能让汪岳有这样的认识。而大明朝廷之中,却很少有人有这么方面的意思。

        从而也让朱祁镇更加相信汪岳的论断。

        那就是银荒这种现象,其实早就在南方表现出来的,只是波及到了北方,波及到了少府的基本盘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才被发现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大明各级政府,从县一级,府一级,省一级,到中枢一级,根本没有这个想法,除非闹出大事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才会发现。

        毕竟太祖皇帝所建立的大明体制,本身就是想将大明建立成为一个大农村,这些金融方面精细的波动,根本不在朝廷的监控之中。

        朱祁镇说道:“先生以为该当如此处置?”

        汪岳说道:“臣以为,首先重申禁止金银外流。加大铸币量,臣听闻日本金银不少,而今日本以定,已经加大贸易,从日本得到金银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祁镇说道:“这两件事情已经做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日本一事就不用说了,而今禁止金银铜钱外流的命令,在宋代都有,而在明初,更是连海都禁了,这个自然也在禁止之列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发现银荒的苗头。

        内阁发布的第一道命令,就是这个。

        其实,真要说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金银作为货币,到底是流入的多,还是流出的多,也是一个说不清楚的话题,毕竟这个时代的统计数量总是不够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是大体上来说,大明外贸商品,主要是盐,铁,布匹,丝绸,瓷器,还有些其他的奢侈品。

        包括金银器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,历朝历代,一旦有了钱荒,第一件事情就是这个命令。

        汪岳沉吟片刻,一咬牙,先行一礼,退后几步,来到柜台之上,找了一个张字据,双手呈给朱祁镇。

        朱祁镇一看,这是一张当票,而是活当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的是一个银壶,作价三百两,折价一百五十两。

        朱祁镇不知道汪岳是什么意思。

        汪岳说道:“这种当票,从来是一式两份,钱铺一份,主家一份。但是很多时候,这当票可以直接当一百五十两银子来用。我虽然已经不当掌柜的,但也看得出来,这个宅子,最少转手了五次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都是拿一张当票当银子用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祁镇哪里听不出来,他的言下之意,朱祁镇冷冷的说道:“大胆,宝钞之事,这才过去几年,你敢说这个事情?”

        汪岳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面之上,说道:“大人明鉴,此事不是宝钞,只是店中有几分就能出击几份庄票,以此来代替金银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祁镇岂能不知道,汪岳言下之意,不就是用一分本钱,发出几份的庄票,只有经营得当,是决计不会出问题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其实,朱祁镇心中未必没有这个主意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是他找不到办事的人。

        而看汪岳此人,能白手起家有如此大的产业。是一个合用的人才。

        他沉吟片刻,说道:“有一分差事,适合你做。少府想做一银行。你毕竟合适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中国话博大精深就在于此,哪怕朱祁镇口中银行这个词是从后世生搬来的,但是不用多做解释,汪岳一听就秒懂。

        银者,钱也。行者,行会也。这名字甚至要比钱铺,钱庄听起来更大气一点。

        汪岳大喜过望,说道:“谢大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汪岳本质上是读书不成,从而经商,自己号称什么儒商,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,就是一个官迷。

        他而今的家产,够他汪家数代吃穿用度了。再多也没有用,甚至因财得祸,这也是他千里迢迢为冼景送礼的原因所在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在少府任职,不管官职大小,都是朝廷命官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汪家从他开始,就不是商贾世家,而是宦官人家了,这对汪家来说,却是一等一的大好事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没有社会地位,金钱很多时候,只能带来灾祸。

        朱祁镇说道:“只是这银行做什么的,你也能听出来,你家的这产业?”

        汪岳微微一咬牙,说道:“请大人给半年时间,半年之内,我将汪家所有的产业全部盘出去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汪岳自然知道。他不可能一边为少府做事,一边经营自己家的钱铺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是汪岳的产业遍布大江南北,想要全部处理妥当,半年的时间就已经很紧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朱祁镇说道:“好,你既然有如此魄力。朝廷也不会亏待你。这样吧,你带你汪家的人手过来,朝廷给你一分身股,将来未必比你汪家而今的产业小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汪岳大喜过望。说道:“谢大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身股在古代股份制度之中,大体可以说是技术股,不用出本钱,但是要参与管理。

        朱祁镇说给汪岳的身股,要比得上汪岳的身家。却也不是假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虽然汪岳家产也有几十万两,但是多是不动产。但是朱祁镇要的银行一出,决计是遍及大明所有府县。

        又岂是汪家而今的产业所能比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朱祁镇这个决定,也让另外一个群体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,那就是少府世家。

        就是少府之中,以及由少府衍生出来的各样产业之中,世代把持皇家产业,为皇室服务的人员。

        在不同的时期,有不同的面貌,但是在刚刚开始的事情,却是将少府产业推进到极盛的主力。

        汪岳是第一个,但绝对不是最后一个。

        甚至今后很多商人,最大的成就,都觉得是被皇帝看中,收入少府之中,从商贾人家,变成了皇帝私臣。从而改换门庭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是后话。

        朱祁镇在少府之中设立银行之事,成立之初,也是悄无声息的。等到大家南北府县所缴纳的税银都要通过银行体系而来往的时候,已经是很多年之后。

        今日不过是一颗种子而已。